近期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中国传统音乐活态教学与改革实践项目汇报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演奏厅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音乐会不仅深情回望了中国传统音乐,更精彩展示了附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每一曲、每一调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杨帆、副校长康波等校领导,以及指导老师石莹、路燕、翟静婉、李春梅等悉数出席,共同见证了这场音乐盛宴。
本场音乐会精选了12段戏曲与说唱音乐经典唱段。
在京剧音乐方面,三段剧目角色行当多样,各具特色。男女生分别扮演生、旦行当的《三家店》和《卖水》,展现了京剧生、旦两行当的独特魅力;而生、旦对唱的唱工戏《四郎探母》更是将京剧的唱腔与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两曲西河大鼓《要酒菜》和《偷年糕》同样引人注目。这两段曲目取材于风趣幽默的民间故事,唱段诙谐,角色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步步娇”唱段,风格典雅隽永,文词唱腔结合巧妙,展现了昆曲的独特韵味。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则将传统民间习俗寓于音乐情节中,通过生动的旋律和节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
在评剧方面,《刘巧儿》和《花为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展现了评剧作为现代戏曲剧种的独特魅力。岔曲《风雨归舟》则风格较为恬淡自然,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将故事情节与景物描写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
在清丽悠扬、婉转动人的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音乐会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此曲以其细腻缠绵的旋律线条与演唱者饱含深情的演绎,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在场观众的心弦,回味无穷。
参与本次汇报演出的学生涵盖初、高中各个年级,其中理作学科的同学构成主力军,同时也有来自民乐和声乐学科的学生。尽管附中的学子们凭借以往的学习经历已积累了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但此次演出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各自饰演的角色,还需在部分对唱桥段中与其他同学紧密配合,实现无缝对接。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系统学习,同学们在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对唱段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不仅高度还原了唱腔,细腻处理了剧种中咬字韵腔的独特韵味,还在一些剧目中娴熟地演奏八角鼓、大鼓等乐器,或搭配相应的动作身段,展现出较高的技艺水平。唱腔与舞蹈动作等元素的融合流畅自然,浑然天成,真正诠释了传统音乐的“活态”魅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在本次汇报活动中展现出了极强的角色塑造能力,他们的演绎生动灵活,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中国传统音乐活态教学与改革实践项目,作为传统音乐“活态”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该项目邀请了众多杰出的传统音乐演员走进课堂,使传统音乐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融合。传承人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一对多、一对一的现场指导,参与的同学们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利用宝贵的课余时间刻苦学习,这不仅培养了他们对传统音乐的浓厚兴趣与热爱,更在亲身实践中加深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观摩本场音乐会的同学们表示,他们从丰富多样的节目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在形态上的显著差异。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他们也被同学们展现出的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深深打动,更意识到了活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真谛。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办学目标是为音乐学院输送优质的后备人才。如何培养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厚底蕴的艺术家,是学校历任领导和前辈都不断强调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开展传统音乐“活态教学”,无疑是对这一个问题的具体实践,学校特别重视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即在欣赏和理解西方音乐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本次汇报音乐会不仅充分展示了附中在传统音乐教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更是对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