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建校60周年之际,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作学科策划了系列杰出校友学术讲座,旨在通过他们与在校学子的深度对话,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并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
2024年10月9日,首场讲座在附中教学楼五层钢演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1992级校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楠主讲。赵晓楠教授深耕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多年,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到的美学见解,以《漫谈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多元性特征》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歌课”,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由理作学科主任石莹主持。
讲座背景与引入
赵老师以两个简短的问题作为引入: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通过这两个问题,他巧妙地引出了讲座的主题。赵教授首先援引了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中的论述,深刻解读了民族的内涵——一个集血缘、地理、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共同体。随后,他将话题转向“中华民族”,从历史维度梳理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轨迹。在探讨“多元一体”时,赵晓楠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认同层面所展现出的多元与统一的独特风貌。
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背景
赵晓楠教授首先阐述了研究少数民族民歌的重要性,指出民歌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从语言文字、地理分布、经济生活、宗教信仰、人口数量五个方面,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少数民族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以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在场师生对少数民族民歌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知。
语言文字方面,赵老师展示了不同语言中日常用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了中国各民族语言的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区域。他特别提及,同一语系的语言往往具有亲缘关系,在发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从语言的角度也可大致对不同地区的民歌种类予以划分。
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同样是研究民歌产生时的重要背景。赵教授指出,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多以游牧、狩猎为生,其民歌中往往蕴含着对草原、骏马和狩猎生活的赞美;而汉藏语系民族则以农耕狩猎为生活方式居多,其民歌更多地反映了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这种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的差异,使得民歌在题材、旋律和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此外,赵老师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民歌与宗教、人口的关系,概括了宗教与原始信仰在民歌社会功能中发挥的作用,并强调“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民歌的数量不成正比关系”,每个民族民歌的复杂多样性共同构筑起多元化的发展样态。
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
在探讨了民歌的文化背景后,赵晓楠教授将话题引入研究的本体——探寻民歌本身的特点。他从音乐乐系、音乐形态、概念分类、题材内容、文化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根据王光祈在《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将世界音乐划分为的三个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赵老师指出三种音乐体系均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中有所体现。他先以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小黄马》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音乐体系中的五声性、音腔、非均分性律动、非功能性均分律动的相关概念;再通过对塔吉克族民歌《古丽贝塔》和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的讲解,归纳出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中调式的复杂性及欧洲音乐和声功能和功能性均分律动的特点。
在音乐形态的分析方面,赵老师以具体民歌《桔梗谣》为例,结合其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旋法、曲式结构、声部织体予以全面解读。赵老师指出,对于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不能完全依据汉族的分类方法,要尊重“地方性知识”,提倡“原生性分类”。
最后,赵老师讲解了少数民族民歌的题材与文化功能,包括劳动生产、社会斗争、爱情婚姻、世情风物、传说故事、儿童生活等题材,以及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情达意、传授知识、抒情愉悦、铭刻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作用等文化功能。
互动环节与总结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赵晓楠教授耐心解答。其中,关于云南为什么聚集了多个民族、形成了庞大的民歌数量与种类的问题,赵教授通过对三千年前华夏族与周边各个民族迁徙交融历史的阐释,结合示意图,可视化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讲座的最后,赵老师给附中的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打下扎实的乐理基础、学好视唱练耳、熟练使用作曲四大件、了解并学习传统音乐、增强对于中西方音乐的感性能力。他语重心长地讲到,附中阶段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时期,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为之后的音乐学习之路筑牢坚实基础。
结束语
本次讲座以漫谈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深入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解普及少数民族民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赵晓楠教授以其高屋建瓴的研究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环环相扣的逻辑与趣味十足的案例,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这场别开生面的民歌课,不仅让听众对少数民族民歌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深刻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作学科校友系列讲座精彩不断,续篇即将上演。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赵冬梅主讲的《筑牢基石 受益无穷》讲座,已定档10月16日,诚邀广大师生莅临,共享学术盛宴,敬请关注!